在那个武将辈出的三国时期,论最具战斗力,吕布无疑是名列前茅的。然而配资炒股中心,吕布麾下的名将之一,高顺,往往被人忽视。尽管他是吕布手下的头号大将,但命运却并未对他宽容。令人疑惑的是,尽管高顺在吕布阵营中居于重要地位,最后却被曹操斩首。那么,曹操为何选择如此决绝的做法,而非招降高顺呢?
根据王粲在《英雄记》中的记载,高顺为人清廉、威严,且极为自律,他不饮酒、不接受馈赠。这简短的几句话,勾画出一个品德高尚、严于律己的形象。在那个时代,许多将领为了安抚士气和增强战斗力,常常会饮酒,甚至饮酒成风。关羽斩颜良、文丑时,曹操为其准备了黄酒;张飞则时常在帐中痛饮;而在吕布的军中,喝酒更是日常的事。而高顺作为一位不饮酒的将军,显得尤为特别,他的清廉无疑是吕布军中的一股清流,展现出作为军人的优良素质。
展开剩余77%但仅有良好的品德还不够,作为一名武将,若没有足够的武力和指挥能力,那也只是空有其表,无法真正立足。幸好,高顺不仅有卓越的品行,更有过人的武艺和领兵才能,堪与关羽、张飞等名将相媲美。
在濮阳之战中,高顺悄然偷袭曹洪部队,接连击败曹军数位大将,如曹洪、于禁、曲健和韩浩等,成功连下五寨。在曹操进攻时,高顺更是亲自出马,将曹军大败,逼得曹操狼狈不堪。徐州之战时,高顺与张辽共同出击刘备,轻松取下小沛,面对关羽和张飞这两位虎将,他也毫不费力地将其击溃,表现出了超凡的勇猛。刘备见形势不利,向曹操请求援兵,曹操便派遣夏侯惇前来支援。高顺率领陷阵营迎战,凭借精湛的指挥,彻底击溃了夏侯惇的军队,甚至让夏侯惇在此战中失去了一只眼睛。此战后,刘备败投曹操,其家人也被俘虏。这一系列战役展现了高顺的军事才能和勇猛,也使他在吕布军中名声大振。
建安元年六月夜半,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叛变,率部攻打吕布的根据地下邳。吕布带着家人逃至高顺驻地,向高顺求援。高顺询问吕布:“将军知道叛乱者是谁吗?”吕布答道:“我只听得出来,叛乱者操的是河内口音。”高顺瞬间察觉,叛乱的正是郝萌,于是他率部前往平定叛乱。仅仅一晚时间,他便取得了郝萌的首级,成功为吕布解决了困境。高顺不仅勇猛,还极具谋略,堪称吕布军中的智勇双全之将。可惜,吕布作为主帅却常常对高顺的忠告充耳不闻,虽然高顺的建议切中要害,但吕布始终心存疑虑,不愿接受。
那么,为什么吕布如此怀疑高顺?尽管高顺忠诚于他,但吕布却偏偏不待见他。高顺出身陈留高氏,而陈留高氏与袁绍有着深厚的姻亲关系。吕布与袁绍结下死仇,心中自然对高顺心存疑虑,认为高顺有可能会背叛。此外,吕布个人的性格也是原因之一。吕布有极强的个人野心和喜好财物,经常听不进他人的劝告。高顺在多次战斗中,提出过一些关键性的建议,却每次都遭到吕布的忽视和反感。久而久之,高顺便逐渐被吕布冷落,甚至被剥夺了兵权。
但令人费解的是,曹操一度试图招降高顺,为什么最终却选择斩首示众呢?曹操本想拉拢高顺,但高顺对吕布的忠诚让他无法开口,最终仅以冷默回应,表现出对吕布的忠心。曹操也曾向郭嘉请教,郭嘉指出:“高顺是吕布手下的第一猛将,实力不可小觑,但他对吕布忠诚至极,不可能投降我们。与其让他活着威胁我们,不如斩了他,绝了后患。”因此,曹操做出了杀掉高顺的决定。
另外,高顺的死也有其战略意义。高顺在与曹军的多次战斗中,击败了数位曹军将领,甚至让夏侯惇丧失一只眼睛。曹军对高顺恨之入骨,杀掉他不仅能为之前的失利复仇,还能安抚曹军的士气。此外,曹操和袁绍的关系日益紧张,陈留高氏与袁绍有深厚的联系,曹操担心高顺的家族会在日后与袁绍结盟,反叛他。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,曹操决定以高顺的死来震慑陈留高氏,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高顺一生忠诚,勇猛且聪明,立下赫赫战功,然而他最终却未能施展其才华,因个人的忠诚和清正,而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机会。如果高顺像张辽那样转投曹操,说不定三国历史上会多出更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战役。但正因高顺的忠诚与清廉,他的悲剧命运才显得尤为令人惋惜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